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76岁惨遭灭门70余口,究竟是怎么回事?
查看32个回答
32人回答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之所以要杀李善长,最直接的原因是指控他谋反,但严格来说,李善长根本就没有谋反的理由。为何呢?

首先来说,李善长的儿子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两人既是君臣,同时也是亲家,此外,他还是大明帝国的第一重臣。所以即便胡惟庸真的谋反成功了,那么李善长的身份依旧不会有所改变,仍然是第一重臣的身份。所以说,李善长根本就没有任何谋反的理由。

当然了,朱元璋也自然知道李善长没有必要去谋反,但是就他而言,他确实完全有必要杀掉李善长。那么问题来了,明知道李善长不会反的朱元璋,为何还执意要将他处死呢?还将他一家70余口全部斩杀殆尽呢?我们下面一起来看一下,李善长为何会被朱元璋斩首!

朱元璋——剧照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群臣,李善长被授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的封号,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等,并晋升为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世袭罔替。此外,朱元璋还授予李善长与其子“丹书铁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免死铁券”。在当时受封的六人中,李善长位列第一。至此,李善长的权势达到顶峰,可以说是荣耀至极。

洪武二三十年间,兵事虽然减少,但是大明朝的各种矛盾也在渐渐暴露出来。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便开始肆意的诛杀开国功臣。胡惟庸在李善长的举荐下当上宰相之后,便开始胡作为非,滥用职权,最终走向了谋反之路。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以及与他有关的人。胡惟庸案后,权力中枢成员汪广洋等人便纷纷上书弹劾举荐胡惟庸的李善长。当然了,李善长是胡惟庸的举荐人,自然也难逃其咎,理当连坐。但是朱元璋念及李善长乃是淮西故旧,跟随自己征战多年,又是大明帝国的开国元勋。所以朱元璋就暂时放弃了对李善长的追究。

但是这样的不追究真的也就是暂时的。随着朝廷上群臣对李善长的非议越来越多,朱元璋也渐渐对李善长产生了不满。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见年过古稀的李善长已经不中用了,并认为其对以“胡蓝之狱”摧毁淮西集团之事心怀怨恨,因而以“有星变,须诛杀大臣应灾”为借口,赐死李善长。李善长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不得不在家自缢而死。而他家70余口也未能幸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了李善长的死呢?

原因有二:第一:心胸狭窄,自酿祸端

据《明史》记载:

“李善长乃‘外宽和,内多忮刻’ 之人。”

这里的“忮刻”为嫉妒刻薄之义,也就是心胸自私狭隘的意思。为何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我们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李善长的亲信之一的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污被治罪,而时任御史中丞的刘基负责调查此事。但是李善长却置国家法度于不顾,多次为李彬开脱罪责,使得刘基办理此事十分困难。最后刘基不得不请示朱元璋,将李彬处死。为此,李善长常常耿耿于怀,欲伺机进行报复,暗中加害刘基,逼的刘基只好回家避祸。此外,李善长的心胸狭隘还表现在他素有居功自傲与贪赃纳贿的毛病。

所以,正是由于李善长这样心胸狭隘,自私的性格特点,使得他树敌过多,朝中大臣早就对他有不满了。所以在胡惟庸案发之后,朝廷里就有很多人站出来揭发他。

第二,结党营私

朱元璋是十分讨厌大臣们结党营私的,因为这极不利于他的统治。而偏偏李善长就这样做了。

我们都知道,李善长是一个乡土观念极重的人。随着地位的不断上升,他所利用手中的权力串通淮西籍人员,与他们拉帮结派,成为淮西集团的核心人物。

而也正是在李善长的竭力推荐下,胡惟庸才从一个小小的知县逐步登上宰相的宝座。李善长为培植淮西集团势力不遗余力,在执政方面处处以此集团利益为出发点与归宿。淮西集团成员自恃是皇帝的同乡,恣意妄为,胆大包天,逾越礼制,疯狂地追求财富与攫取权力。同时,淮西集团排斥异己,对淮西籍以外的人员极力打击。比如,胡惟庸任宰相前,朱元璋曾说过“杨宪可居相位”的话。这句话后来传到了胡惟庸耳朵里,胡惟庸就暗中对李善长说:“杨宪为相,我等淮人不得为大官矣。”本来李善长就对山西籍人杨宪怀有成见,特别对杨宪常在朱元璋面前说自己“无相才”一事恨之入骨,就想方设法陷害杨宪,使杨宪遭到弹劾被朱元璋诛杀。

令人想不到的是,淮西集团势力最后竟然疯狂到凌驾于皇权之上的地步。这触犯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必为他所不能容忍。随后发生的事情成了李善长与朱元璋矛盾升级的导火索。胡惟庸当宰相后,贪污受贿,擅权专断,胡作非为,引起朝臣的强烈愤慨。

胡惟庸自知罪孽深重,恐遭朱元璋毒手,竟勾结同党密谋造反,妄图加害朱元璋。不久,胡惟庸东窗事发,朱元璋将其一网打尽。朱元璋深刻认识到,淮西集团势力的过度膨胀不仅加剧了当时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已日益威胁到皇权的稳固,有导致自己大权旁落的危险。

鉴于当时形势的严峻性,朱元璋自然千方百计地遏制这一势力做强做大。

史料参考:

《明史

2019年7月27日 14:59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