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了11字的什么遗言,帮后代逃过了杀身之祸?
查看223个回答
223人回答

公元前1311年农历6月15日,是刘伯温归大限之日,传说中有“金瓜童子”相伴,下凡65年后,重回天界。

乘着临终前的回光返照,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把儿子刘琏叫到跟前,将他毕生的辉煌著作整理成一份书目单。

”源易缘“在这份书单上看到,全集有26本,包括后来留传百世的《烧饼歌》、《郁离子》、《春秋明经》等。

“我死后,你要将这些书送到南京去,还要告诉子孙后代,千万不要看这些神秘的书。”

(一)

刘伯温确是一位智谋超群的“神秘人物”。

刘伯温在民间传说当中是一位神机妙算的人物,他游西湖,见异云起而预卜朱元璋兴于金陵;刘伯温置酒指乾象,他就断言谓“天命有所攸归”。

1360年,朱元璋在邀请到叶琛、章溢两位名士后,对一位隐士却怎么也请不来。

胡大海着急了:此人架子大,不想再去请了。可有人对他说,叶琛和章溢请不请无所谓,隐士刘伯温一定要请!

朱元璋“三请刘伯温而不得”,派人对刘说了一句: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

智者刘伯温当然不吃眼前亏:是金子总要发光的。

(二)

刘伯温还是个被后世神话的人物,他以精通术数闻名,预言百发百中。

但也因此让生性多疑的君王朱元璋对他放心不下。

这让刘伯温难以释怀。

加上刘伯温性格直率,说话直接,朱元璋对“出神入化,无所不知”的人,也起了疑心。

特别是一次关于任命谁做宰相的人选的谈话,后来决定了刘伯温的命运。

朱元璋严肃的问: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

刘回答:这要出陛下决定。

朱元璋接连再问:杨宪如何?汪广洋如何?胡惟庸如何?

刘伯温一一否定。

朱元璋又亮出了杀着:莫非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

刘伯温答: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嫉恶如仇,请皇上慢慢挑选吧!

然后又加了一句:目前诸人,臣诚未见其可也。)

君臣自此决裂,危险自此产生。

(三)

在交待完大儿子刘琏后,刘伯温接着对小儿子说:我想给皇上写封信,皇上日后必然思念我。

“皇上日后也会找你们,到时你就把这段话读给他听。

这是一段什么样的话?

“源易缘”在相关资料中查到了这段话: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正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应与京师声势联络。

就像刘伯温受到排济,临走前给头脑发热的朱元璋一番建议:首都建凤阳,绝对不行;别轻易出兵征北元。

刘伯温又一次被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1377年,刘琏将父亲的遗愿写信给南京。

朱元璋拿到书信和这套全集后,掉下几滴眼泪说:刘伯温太忠诚了。可让刘琏来做官。

刘伯温死后的15年,朱元璋又对刘伯温的小儿子刘璟说:“我经常思念刘伯温。他在这里,满朝都是党,他却一个也不从。”

刘伯温死后,他的家族再没有再出现,特别优秀、功勋卓著的人。

但是,刘伯温给子孙后代积攒下一个十几世都用不完的家底。

《易经》上不是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嘛!

这已足够了。在明朝200多年,刘伯温一家族,不算太辉煌,但也不算很差。

2020年2月26日 19:56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