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功亏一篑”的战役?
查看20个回答
20人回答

解放战争中,我军有两次“功亏一篑”的作战,教训十分深刻。

大同集宁战役

1946年的大同集宁战役,是解放战争初期我军遭遇的一次较大的挫折。

战前,我军判断:晋北战役后,大同的铁路已被切断,陷入孤立,阎锡山很难增援。而附近的傅作义部,虽然距离较近,但毕竟大同不是傅作义的战区,增援积极性有限。

我军遂定下攻取大同的决心。计划20天左右的时间攻取大同。

1、攻城作战:虽不断胜利,但经验不足,未达目的。

我军在大同外围的作战中,取得了不少胜利,但是,由于我军没有控制机场,敌军从包头运来了一个大队的兵力。同时,国军决心死守大同,迅速收缩城内,顽固抵抗。

如此,外围作战,我军虽然打击了敌军,但未能歼灭敌有生力量。

而退守大同的敌军兵力充沛、火力凶猛、依托坚固工事,我军攻城部队迟迟难以破城。

2、打援作战:指挥失误,功亏一篑。

为了解救大同,老蒋把大同划给了傅作义的战区。

得到鼓舞的傅作义迅速来援,并迅速突破了卓资山防线。

即便如此,我军打援部队的兵力有优势,有机会歼灭傅作义的救援部队!

当傅作义兵临集宁时,我军主力迅速集行军抵达战场,并攻取了傅作义部在集宁的外围要点!

此时,集宁城内是我军守军,城外要点为我军控制,傅作义部实际上已经被我军分割包围了!

但是,或许是通讯不畅的缘故,我军整整一天没有组织大规模攻击,敌获得了调整的时间。

傅作义决心先集中兵力攻下集宁,再固守待援。

12日傍晚,傅作义攻下集宁。但许多要害阵地也都在我手中,我军仍有相当把握夺回集宁。

此时,我军下达命令:暂停攻打集宁,先打靠近的101师。

可是,由于仓促变更作战方向,我军准备不足,对道路、地形不熟悉,攻击101师再次陷入僵局。

在集宁巩固下来的傅作义迅速恢复阵地,开始夹击我军!

战局急转直下,我军被迫放弃集宁作战,撤出战斗。

16日,我军撤围大同。

此战中,我军在攻城、打援方面的组织都有不少失误。

尤其是在打援方面,我军在有利条件下先是贻误战机,后是仓促变更部署,使得战局急转直下。

四平战役(1947年)

1947年的四平之战,也是功亏一篑。

四平,东北中部交通枢纽,谁占据此处谁就有东北战场的主动权。

1947年的夏季攻势后,我军把目标再次瞄准了四平。

当时,我军10余万大军向四平集结。而四平城内,只有陈明仁“打补丁”一般的3万多军队。

88师、91师在夏季攻势中遭到重创,除此之外,陈只有刚来增援的13军54师和几个保安团、保安大队这样的杂牌部队。

可是,我军这一仗却没打好。

1、轻敌情绪,对敌抵抗能力认识不足。

我军产生了轻敌情绪,以为陈明仁残军士气低迷,一冲就垮!

但是,仗打起来后,情况却不一样了。

陈明仁铁了心要死守四平!在他的领导下,不管是先前的残兵败将还是杂牌部队都打得非常顽强。

而且陈明仁集结了一切可以找到的力量,把征服官员、警察、百姓都发放武器,决死抵抗。

2、攻城兵力、火力配置不足。

我军17个师部署于打援;只由李天佑率7个师、5个炮兵营负责攻城。

表面上看,我军攻城兵力仍占优势。

但四平是日军当年按照战备标准修建的,工事坚固,而国军此时仍然有火力优势,更有飞机支持!

可以说,在陈明仁决死守四平的情况下,我军优势是不够的。

3、攻城经验不足。

此战,我军攻城经验不足的问题暴露得十分明显。

(1)、在攻城作战中,打开突破口、扩大突破口的经验不足。

由于敌军防御严密,我军在进攻开始后只打开了一个狭窄的突破口。

随后,我军在敌军火力封锁下,在这个狭窄口子投入大量兵力,效率不高,伤亡大。

(2)、对敌火力打击保护措施不够。

这个季节的四平,白天长晚上短,一天只有8个小时是黑夜。

我军为弥补火力不足,昼伏夜出,无可厚非。

但因我军保护措施不够,即使我军白天不进攻,伤亡也比晚上进攻时还大!

当时,东北战场上,我军在总体力量上仍不占优势。

由于攻城缓慢,杜聿明、郑洞国、廖耀湘等人集结大部来援,我军阻援困难。

而敌军救援决心极大,留兵与我阻援部队作战,军队仍然扑向四平。

最终,我军在攻占3/5的市区,尤其已经攻取最难打的西区的情况下,撤退。

对这2次“功亏一篑”,我军战后都进行了充分反思、学习,因此,这两次失利,为我军以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一般认为:这两次失利,有客观原因。比如敌强我弱的大环境,比如敌将傅作义、陈明仁的表现。

也有主观原因。我军在兵力部署、指挥调度、战斗情绪等环节都出现了失误。

所幸的是,我军是一支善于学习、善于反思的队伍,通过总结、学习,我军吸取了经验、教训,不断成长!

2020年6月10日 08:43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