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清政府为什么那么有钱?
查看113个回答
113人回答

清朝末年,朝廷不是一直都那么有钱的,也是有过两次财政危机的。

清朝中后期的时候,清朝的财政局面是慢慢恶化的。比如道光二十年的时候,朝廷花费达到了四千余万两,已经突破乾隆时代的旧制。第一次财政危机的彻底爆发是太平天国时期,每年要花掉六、七千万两。到中法战争的时候,甚至花费一度达到了八千多万两。

原因自然也很好理解。鸦片战争以后,鸦片的输入使得大清有了巨额的贸易逆差。比如仅1846年,当时大清就亏了1300万两。另一面则是战争带来的巨大赔款。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折合白银1960万两,军费高达4000万两。两次鸦片战争至少让清朝花了1亿两白银。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以后,清政府的财政处于崩溃的边缘。比如当时1850年到1851年,朝廷为了镇压太平军,花费了1800多万两。等到1857年,户部就拨款高达6500万两。除了巨额的军阀开支,最严重的还是太平天国使得清政府征税的地方减少。比如1856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仅有平时的五分之一清朝户部的存银也越来越少,从1858年到1864年,户部存银平均只有6万多两银子。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想,那清政府是怎么熬过来的?清政府也不傻呀,从1853年开始,清政府就开始推行各种新的财政措施,为自己增加收入:

第一,推广捐例。所谓的捐例就是朝廷卖官爵。比如当时给朝廷交一定的银子就能够买到官位。1852年,朝廷光靠捐例就赚到300万两。

第二,发行纸币以及大钱。印钞票毕竟是最简单的方法,根据粗略的统计,清朝那几年发行的官票就有978万两,铜钱达到了450万两。

第三,开始借债。清政府一方面在国内等地进行“劝借”,比如山西、广东等地。如果朝廷实在是还不上了,就把这些借的钱当成捐例,给他们一些官爵或者功名进行弥补。外债主要是向外国的银行借钱,比如左宗棠西征借款1595万两。

第四,增加赋税。赋税主要有四种,田赋、盐课、关税、杂税。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厘金了。比如在湖北一省,设立的厘金局就高达480余出。厘金在朝廷赋税汇总的比例也是越来越高的,这一点从下面的图中也可以看出来。一年厘金至少能够带来一到两千万两银子的收入。

除了厘金以外,另一个就是关税了。由于清朝早期经验不足,并没有意识到关税的重要性,当时的朝廷也没有办法从中得到足够收入。后来,他们终于学聪明了,发现了关税的收益。为此,清政府还特意找了很多外国人来担任海关要职,建立税务制度。关税也从早期的500万两增长到了后期的4000万两,这对当时清政府的财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大清朝能够熬过了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甲午战争以后,情况就彻底变了。整个甲午战争,清政府花了23150万两银子。后期,为了训练新军,军队的花费就每年高达8000万两。清朝便出现了第二次财政危机。直到后面的八国联军侵华,财政情况就更恶劣了。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2018年11月10日 10:01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