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刘邦应该不会太惊讶吧,毕竟这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
一:刘邦知道汉室江山会有一场浩劫
崛起草莽之间,转战天下七年而建国称帝的刘邦在死前就已经预见汉室江山必有一场动乱。
当确定太子之位不可撼动时,为了确保自己最喜欢的儿子赵王如意和戚夫人的安全,年迈体衰的刘邦专门聘任曾有恩于吕氏的汾阴侯周昌为赵相,希图借此保全戚氏母子。
之后又强拖沉珂病体,与天下诸侯臣民签订“白马之盟”确立“非刘氏不得王”的原则,试图以此来钳制吕氏家族的发展。
另外在病入膏肓势难再起之际,又冒天下之大不韪,命陈平灌婴等人持节入军营收杀患难与共的好兄弟,自己的连襟樊哙。
所谓种种,无非是为了遏制功臣集团和外戚集团的过分壮大,威胁到汉室江山的稳固。而如果在深入挖掘,那就是出于对太子刘盈能力的怀疑和不信赖。
但即便如此,在其临终之际还是承认自己所做的一切并不能完全弭缝矛盾,根除祸乱,于是在托孤大臣的安排上做了最后的挣扎,并且断言“安定刘氏天下的必定是周勃”其后,天下形势的发展一如刘邦所言。
二:刘邦不喜欢薄太后,就一定不喜欢刘恒吗?
早在列国纷争之际。著名相士许负就曾断言“薄夫人所生之子当为天子”,而在刘邦还混迹街头,斗鸡走狗的时候,许负就曾根据吕雉及其一双子女的面向断言刘邦贵不可言,事后果然一一应验。
再说刘邦本人,破强秦,亡霸楚,出身草莽而富有天下,一生事业之所以如此巍巍赫赫,关键就在于他深具“识人之明”和“用人之智”。进而达到“物尽其力,人尽其材,各得其做,天下大安”的境界。
生性内敛沉默寡言的刘恒在刘邦心中映像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坚信“虎毒不食子”的道理,在汉室初建,宗室卑弱而功臣、外戚极度膨胀的时期,为了众建蕃屏,稳固天下不惜册立有“以后谋反可能”的刘濞做吴王的刘邦,又怎么会将亲生儿子送去代地送死呢?
所以,依我个人浅见,刘邦对刘恒的期许或许没那么大,但对刘恒的能力绝对是十分信赖的。
首先,代地濒临匈奴,而此时的匈奴在雄主冒顿的带领之下正如日中天,甚至于刘邦本人都曾遭遇“白登之辱”。如非对刘恒有足够的自信,他又怎会将刘恒封为代王?而入代之后的刘恒确实也在身边集聚了一批能人,且匈奴一直未曾有机会自代地入中原。
所以说,在预知汉室天下有场浩劫的前提下,将沉稳低调,外浑厚而内有波涛的刘恒封到代地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保全方式呢?
三:刘恒为天子是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最是无情帝王家,平衡各方势力,确保江山永固,这是刘邦登基之后一直到死都在努力的事情,而在陈平、周勃等功臣勋贵平定“诸吕之乱”后。汉室宗亲、外戚集团和功臣集团三者之间的权力平衡被彻底打破。由于有过“剿灭异姓诸侯王”和“诸吕之乱”的前车之鉴,功臣集团自然不愿意再覆辙重蹈。以此而言,功臣们的选择余地真的不大:
汉惠帝本人无子(史家说,即便有也是假的),那么,如果要继续汉惠帝这一支的话,新君只能从旁支中选择入继。这样一来,被选择的对象就只有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以及其他尚在襁褓的婴儿。但拥立雄强有力、文武兼资的刘襄或刘章是功臣们所不愿意看到了。至于其他的孩童婴儿又是宗室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新君只能从刘邦现在的儿子中挑选。
由于刘邦成家晚,发迹也晚的缘故,终其一生只有八个儿子,除了长子刘肥和次子刘盈是微贱时所生,其他的都是在发家之后所生的。而经过吕氏之乱后,见存于世的只剩下: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而淮南王刘长又是吕雉一手养大,恩情深厚,情同母子。且生性骄悍,为人霸道,一旦立他为帝,难保他不会为吕氏报仇。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淮南王刘长自然就被排除了。
最后剩下的代王刘恒,既没背景,也无势力,且生性敦厚,仁爱慈让。又和吕氏没有牵扯,如果立他为帝,不仅可以常保富贵,不用担心外戚崛起,而且还可以弹压宗室易于控制。于是,在各方势力百般考量、千番较量之后,无权无势,形单影只的代王刘恒成了大汉天子。
综上所述,我个人以为,面对刘恒为帝的现实,雄才大略不世出的刘邦应该不会太过惊讶,甚至于还有些欣慰吧,毕竟这诸多子弟中,还有这样一个能够将汉室江山经营的固若金汤的儿子。所以说,刘邦是可以含笑九泉了。
一家之言,切望指教~欢迎关注过吐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copyright 2019-2020 聚答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16363号 大地主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