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简单做答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二战时期日军的师团编制和人员数量是在不停变化的,师团的类型也不一而同,只能分时期和分种类与我国抗日军队来比较。注意绝不可以用所谓“甲乙丙丁”四类师团来衡量,因为那并非日军师团编制的初始状态,而是1941年以后的事情了。
一般指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到1938年底,日本现役和动员的标准陆军师团,共有17个常设师团和9个特设师团,另外恢复了第13和第18师团番号,全部都是下辖两个旅团四个步兵联队的“四单位”师团,不细究挽马与驮马的区别,其战时满编的兵力规模是25000到28000人,基本等于中央军一个满编步兵军的人数。
1936年经过调整后,国民政府的嫡系军下辖三个师约30000余人,考虑到军官吃空饷的习惯,兵力与日军的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不相上下,军长一般也是中将军衔,比如经过整编和正式铨叙后的第18军军长陈诚,就是陆军中将(原来曾是上将军长)。
随着战争的扩大,日军在占领区守备兵力不足的弱点暴露出来,于是再恢复第15和第17师团的番号,同时组建了10个左右的警备师团,这些师团从一开始就是下辖三个步兵联队的“三单位”师团,步兵大队和特种兵(辎工炮骑)的编制有所缩水,兵力在13000人左右。
这样的师团长虽然也是中将,但师团人马仅与中央军的甲种师类同,比如王耀武的第51师升格为三旅九团制的甲种师后,开赴淞沪前线的战时兵力也达到12000余人,军衔也是对等的陆军中将。但是乙种师(三旅六团)和丙种师(二旅四团)差距就比较大了,一般只有8000余人,并且师长以少将衔居多,与日军的警备师团有一定差距,如果再考虑战斗力和火力的话,那就完全不对等了。
武汉会战结束后,中日双方不约而同对部队编制进行了调整,日军逐步将原有的常设与特设师团全部修改为“三单位”师团,取消步兵旅团建制,调出一个步兵联队组建新部队,老牌常设师团兵员数下降到20000人左右,其它的都在13000人左右。而中央军也不再设旅级司令部,各甲种师下辖三个步兵团和一个野战补充团。
经过几次大型会战的消耗,中央军的步兵军一般在20000人左右,与日军所谓的“甲种师团”兵力相当;而中央军各甲种师满编兵员在11000人左右,普遍在8000到9000人左右,兵力略少于日军的乙种师团(13000人),勉强算相仿吧,更接近于鬼子早期的独立混成旅团的规模和兵力。
这样看来,二战日军的常设、特设师团和后来的“甲种师团”,其师团长与中央军的嫡系军长职务和级别对等;警备师团和治安师团以及后来的乙、丙级师团,其师团长与中央军的甲种师长职务和级别相当,日军师团长全部是中将军衔,中央军这两类军事主官也大多数是中将,个别资历浅的为少将。比如第74军57师师长余程万中将、第10军军长李玉堂中将。
然而,级别和战斗力是不能划等号的,毕竟中日军队的单兵素质、武器装备、人员训练存在着很大差距。仅就战斗力而言,笔者个人认为,日军四单位师团可以对打中央军一个集团军,三单位甲种师团仍然可以对打中央军一个集团军,三单位乙种师团抗衡中央军一个嫡系军没有问题,除非是74军这样的王牌抗日铁军。
而若是装备和补充较差的非嫡系步兵军或者杂牌军,能硬抗住日军一个三单位的丙级以下师团,绝对可以称为善战之师了。方先觉率领不足20000人的第10军,在日军从二个增加到四个师团的情况下能够坚守47天简直是奇迹,换作普通的军或者杂牌军,早就崩溃了。
这还真不是长他人志气,抗日战争如此艰苦,就是这么个大致情况,抗日军队没有五倍的兵力,大多数时候在战场上处于劣势。比较例外的是1943年整训完成的新一军,其中的新38师中将师长孙立人,他的部队单挑鬼子第18师团完全没有问题(新38师有13500人)。
copyright 2019-2020 聚答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16363号 大地主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