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去世,为什么说儿子哭惊天动地?女儿哭真心实意,媳妇哭心疼东西?
查看90个回答
90人回答

不能说是农村老人去世,儿子哭得惊天动地,女儿哭得真心实意,媳妇哭心痛东西。为人父母者都是含辛茹苦把儿女拉扯大。儿女长大成人 了,父母也渐渐地老去。父母的离去,犹如天塌了一般,做为儿女一定都是悲痛欲绝的。伤心,号哭就是一种表达的方式。而这种号哭,还真的是因人而异。

儿子哭得惊天动地。儿子历来就有传宗接代的说法,又有“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儿子总被父母百般呵护,甚至是以溺爱的方式来对待。而父亲常常是威严的姿态出现,母亲则表现得宽厚一点。儿子对父亲是一种敬畏的爱,对母亲是一种感恩的情。

儿子呢,成家之后都是以家庭为己任,常年奔波,与父母聚少离多。就是打个电话说不上几句就挂断。不是他忙得连打电活的时间都没有。而是儿子年龄愈大城府愈深,也愈沉默寡言了。要让儿子好好陪父母说说活,除非酒醉,这时会说很多很多掏心窝子的话。原来儿与也有男人的德性与气魄了。

男人有泪不轻弹,做为男人的儿子,面对父(或母)的蓦然离世,那压抑很久的情感会一下子如喷泉一样迸发出来,势不可挡。他们的哭声并不带一个字,只是扯开嗓门的哭着。还真有种“惊天动地”的感觉。

女儿哭得真心实意。女儿从一生下来就是母亲在喂奶、换尿布。与母亲朝夕相伴至少要到初中毕业。还是母亲给她们做饭、洗衣,念小学时母亲还是她们的“家庭教师”哩!即使是婚嫁了,受到委屈了,跑来娘家也先是向母亲哭诉。女儿对母亲的情感是不离不弃的,不然怎么说,女人是母亲的小棉袄呢!

女儿可是父亲前辈子的情人。女儿遇到小事大事比儿子还怯怕父亲,往往把母亲当作“传话筒”,害怕父亲一听就上火,火冒三丈就是一顿训斥。母亲在了,女儿一两周一定会来趟娘家。若母亲不在家,女儿才不会发视频,想看看小外孙都难。尽管这样,女儿对父亲是细心周到的关心,衣服鞋子经常买,就是剃须刀也不忘给父亲买了牌子货。老是提醒父亲,该理发了!该剃须了!买的新衣服咋还不穿?女儿对父亲是一种偏执的关心和照顾。

如果有一天,父(或母)去世了。话一传到婆家,报丧送孝的人还没走出门,女儿都会哭得拉不起来。女儿的哭声里总会带着“可怜的爸”、“命苦的妈”,“以后谁再来管我”之类的话来。尤其是丧事那一天,不停地孝子迎(送)亲,女儿一直哭成泪人儿。她们的哭声无不透露着真心实意。不然待父(母)入土为安了,女儿怎么会嗓子嘶哑了,像病过了一场?

媳妇哭心痛东西。农村的老人去世,那可是村里人的大事。丧事上,农村人不请自到,都会赶过来帮忙。说是帮忙,每家每少至少都会有一个人赶过来,哪来那么多的忙帮?其实这是农村的习俗,老人去世,就图人多事过得大。也是儿子“孝顺”老人的一种表现形式。看起来是风俗,是在“扬名”,也是农村人的“憨厚”。其实大操办丧事,已经成为农民沉重的经济负担。当地政府也出台相应的“禁令”。

要知道,丧事的这几天,得天天招呼帮忙的村里人,还有丧事酒席的这一天。村里人送来的只有一份份子钱,全家人来吃席,还不忘给呆在家里不能来的捎些饭菜过去。烟酒饭菜、棺材寿衣等等,一场丧事至少要花二三万元。这还不算为公公(或婆婆)生前住院看病的钱。儿媳哭,哭得是钱花这么多,债欠那么多,这往后的日子可咋过?哭声除了有点悲伤,更多的是委屈和无奈。

哭声寄托着对去世父母的哀思和追忆,也是真挚感情的倾诉,无可厚非。但是再哭,再悲痛,离去的父母是永远不能回来了。不论做儿子的,还是做女儿的,何不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尽最大可能地陪陪父母、照顾父母、孝敬父母?“父母在,人生还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有归途。”这句古语,就是警示;同时也真的希望狠刹农村大操大办丧事的风气,不要再给农民套上这“无形的枷锁”。

2019年7月18日 05:46
人心是借不来的,一尺不如一寸近,还有一句,一揸不如四指进!
实话不好听。
我再发一次,当儿女的,老人走的时候,咱是不是都己当爸当妈了,你自想吧?你哭也是晚上自己偷着哭?
说得真实!
实话实说[赞][赞][赞]
女儿哭的是真心话
老父亲,老母亲,去世很正常,在世近到当儿女的孝心,等二老走后哭,有什么用?在世你不敬不孝,死后,你披麻,又带孝,早干么?
自己的姑娘嫁到别人家也是儿媳,一样哭的疼东西
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这是难免的。
儿子哭一声惊天动地,女儿哭一声实心实意,儿媳妇哭一声心疼东西,女婿哭一声老叫驴方屁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