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农业经济国家,经济基本就是农业,而农业经济就是靠的人口和耕地,而国家土地面积是有限的,所以人口和耕地的增长也是有限的,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没有发展空间,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就没有发展空间了。
洋务运动之前,整个国家的GDP说白了基本就是农业,工商业占比很低,对外通商口岸也很少,所以国家的财政收入极其有限。
具体来说,我国开始洋务运动基本是在太平天国之后,也就是1864年之后开始大力开展的,当时清朝的有识之士,包括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在内的诸多朝中大臣也意识到西方科技的威力,随机开展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引进西方技术的运动。
看过《雍正王朝》的应该都知道,雍正在位13年,省吃俭用才攒了5000万两白银下来,而到了乾隆十八年,财政收入为5000万两白银 1300万石粮食。可以说,乾隆十八年基本上是清朝洋务运动之前最为繁盛的时期,人口和耕地都达到了一个极限。
到了1796年,爆发了著名的白莲教起义,这一次起义全国损失了大约9000万人口,之后的太平天国运动,更是损失了一亿多的人口。而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一旦爆发大规模动乱,就会人口大量损失,耕地大量抛荒,国家财政收入自然就大幅锐减了。
但是到了清末,尤其是灭亡的1911年,仅仅前十个月,财政收入就到了3亿两白银,比康乾盛世的收入都要高出了五倍以上,可见洋务运动之后的产业革命,给国家财富带来的增长,真的不是一星半点的增长。
在洋务运动之前,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我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实际上只有广州。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虽然答应了英国开放广州、厦门、上海、福州、宁波为通商口岸,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清政府玩了一套“中国式智慧”。
具体情况非常复杂,从1842年一直到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中间14年的时间里面,实际上清政府一直没有履行条约,开放除广州外的其他四处口岸通商,而是一直打马虎眼。英国人找到两广总督要求开放通商口岸,两广总督就说这要中央决定才行。于是英国人又跑到北京找皇帝,皇帝说,这是两广总督的事情,具体你找他去谈把,就这样忽悠了英国人整整14年,这14年下来就是一直拖,反正就是不开放口岸,最后就算是个傻子也知道对方是在耍你了,英国人给这种把戏玩怒了,才有了后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那一次实际上英国人是带着满腔的怒火来的,就是要开战,也不听你忽悠了,和法国人一起直接打到北京,把皇帝赶跑了,这才和英法好好谈判,开放了更多的口岸通商。
实际上,开放了通商口岸之后,清政府才发现财政收入实际上增加了。从经济学原理来讲,如果只是农业经济,那么基本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但是现在开放了通商口岸,很多我们中国人生产的物品就可以通过通商口岸卖到国外去了。清末我们出口的商品,前期主要是手工艺品,茶叶 瓷器 丝绸,后期主要是棉花,这些物品,主要还是农产品及手工艺品,如果不卖出去,那么就产能来说,基本就是自给自足,而开放了通商口岸,这些生产的产能就可以扩大,除了国内需求以外,多生产出来的卖到国外,就可以增加国家的财富了。
这是1908年清政府各省财政收入情况,可以看出财政收入高的基本都是沿海地区,光是江苏一省就创造了4589万两白银的财政收入。要知道即便是在乾隆十八年这样的盛世年景,全国一年财政收入也就5000万两白银和1800万石的财政收入,基本一个江苏加广东就超过了乾隆时期全国的财政收入。实际上,这都是开放通商口岸带来的经济利益。
也就是说,开放通商口岸,实际上搞活了清朝的商业。
洋务运动的工业,虽然以军工为主,但也有一些是民用工业。
1864年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后,到1911年,40余年中,清政府相继在上海、南京、福州、天津、兰州、济南、汉阳等地创建了26个制造局(亦称机器局),制造枪、炮、弹药、兵船和修配武器。
同时在民用工业上,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招商局开办仅三年时间,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万两银子,还将业务发展到外国,打破了外国航运公司的垄断局面。1880年,左宗棠创办兰州织呢局,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鼻祖。
中国近代纺织业、自来水厂、发电厂、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等,都是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建立起来的。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基础。
还是之前的一个论断,在农业经济国家的阶段,国家收入基本以农业为主,国家只有这么多的耕地,就意味着只能有这么多的人口,一年只能产这么多的农产品,这基本就是一个国家的全部财富收入。但是开放通商口岸之后,许多经济作物和手工品,如茶叶、生丝、瓷器等等,之前的生产是为了满足国内需要的,现在就可以扩大产能,生产出更多的茶叶、生丝、瓷器等出口到国外,换取商业收入。再加上工业的发展(虽然只是初步发展),但也增加了许多之前没有的经济部门,说白了就是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国家财富就比以前增加了许多,财政收入也就自然增加了。
以上是清末政府财政收入构成的变化,可以看到,从1849年到1911年,农业税收入增加很少,为1600万两白银,工商所杂税收入增加最多,为19472万两白银,其他收入增加4445万两白银。
1849年的时候,全国财政收入4250万两白银,农业收入3281万两,占了77.2%
,工商业收入969万两,占了22.8%,经济以农业为主,还是一个农业经济国家。
到了1911年,工商业税收占总税收的三分之二以上,经济实现了转型,成为了以工商业为主的国家。
所以这完全可以说明,晚清财政收入的增加,基本都是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copyright 2019-2020 聚答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16363号 大地主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