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辫儿说历史,听听不一样的故事。
清朝末年虽然国家满目疮痍,但每年的财政收入却逐渐提高,比起所谓的“康乾盛世”要多了好几倍,难道是治理国家的爱新觉罗家族有得到了哪路高人的指点么?
并不是,财政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出现了大的变动。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重农抑商,朝廷每天的大部分收入都来自于五花八门的苛捐杂税,尤其是田赋、盐税。清朝从建立那天起也是沿着这样的步伐走过来的,而且清朝一向闭关锁国,基本上没有额外的收入,搞得国家收税收不起来,而农民却因为沉重的赋税没有饭吃,所以从乾隆末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次农民起义,老百姓都没法活了,当然要跟你对着干了,本来就没多少钱的国库,经过一次镇压农民起义,就要被掏空一次。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被打得彻底没脾气了,人家洋人厉害,说什么就是什么,想进北京城?随便进!想搞个租界?随便搞!想开个通商口岸?都随便,您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反正我们不懂。
于是洋人就给清政府将海关规范了,并不是洋人好心,他们是对清政府不放心,怕自己的货物被清朝官员贪污,捞油水。所以洋人亲自担任清政府的海关总税务司,替清政府收税。
仅关税这一项,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就蹭蹭地涨,到了宣统元年,每年的关税收入就能达到4000万两白银,他们没想到还能在洋人这里见到回头钱,表面上觉得被洋人绑架,心里却在偷着乐。
“聪明”的清政府为了敛财,还发明了“厘金”这个好东西,各大交通要道,只要有行商的路过,对不起,您得交费。什么费?过路费!要不您别从这过,转到另外一个路口,你同样得交费,也许比这个路口要的还多。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清政府的这项收入在宣统元年已经能达到总财政收入的¼,想当可观。
第三项大的收入完全是沾了工业革命的光,洋人都来中国开工厂了,咱自己人当然也要办,不为别的,就为了能团结起来幻想将洋人挤出中国市场,不让大量的白银流入老外的口袋,名曰“曲线救国”。工厂一办起来,政府就有收入了,不可能让你白开厂当老板的,想好好干就缴税,交的少了都要三天两头给你找点事。另外一项跟工业有关的收入就是火车。俗话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火车一开,白银就来”,以前封建守旧的清政府认为建火车轨需要在各大城墙上开口,这样就会破坏原来的风水,但洋人想要用火车,清政府就管不了了,您随便拆随便建,不仅你要建,我们自己也要建。就这样火车交通网建起来后,财源又滚滚而来,除掉建设成本,每天几百万两的收入根本不在话下。清政府又一次开始偷着乐,感觉以前好傻,每年只知道从穷苦百姓种地上面搜刮银两,现在看来,那点银子跟现在的收入比起来,真是太少了。
就这样清朝代末年,像回光返照似的,财政收入大量增加。当然清政府还有一条“假”收入,那就是跟各个国家借款,虽然收入多了很多,但开销也大大增加,每签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就要赔偿大量的白银,钱不够,就只能借。因此清末财政收入是多了,但花的更多了,类似于今天的校园贷,一定有个大坑在前面等着你!
小辫儿说历史,坚持原创,欢迎关注,本文为悟空问答首发,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
copyright 2019-2020 聚答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16363号 大地主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