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中国所有豢养狗的人,几乎都没有把其豢养的狗视为“最好的朋友”或“家庭成员”。他们所养狗既是“工具”,又是随时可以宰杀食用的畜生。狗能给主人看家护院,能供主人驱使撵兔给主人获取新的肉食“资源”;富家子弟策马狂奔嬉戏,纵狗撵兔,纠集美女弹琴夜宴饮酒,就是所谓“声色犬马”。狗在农耕时期,其地位远比牛、马、驴、骡等大型“农具”低下,与有钱家庭所豢养众多的鸡、猪、羊基本“等值”,没有特殊性。人如果连猪狗存在的价值都没有,自然就“猪狗不如”了。
孟子是“民本思想”的倡导者,他倡导诸侯王应该“与民同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孟子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生活水平普遍很低,老百姓普遍在物质方面“不足”、“不给”;所以他就给齐宣王“支招”,给其灌输“恒产”“恒心”的道理,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即老百姓要拥有“不动产”。他“贡献”给齐宣王的具体“惠民”措施就是:“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是他的“社会理想”。孟子把狗绝对当做了“老者”“食肉”的重要来源之一,没有看做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成语中带狗字基本上都是贬义”,无疑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也是中国人对狗“认知历史”的理性过滤、提炼、概括、总结。有些成语也可能“误会”甚至“冤枉”了狗娘养的了吧。
copyright 2019-2020 聚答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16363号 大地主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