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地区独特的丧葬风俗,人死后,为什么三年之后下葬?
查看608个回答
608人回答

厝柩指老人去世后暂时不下葬,将棺木放置野外用草包褒,或者用小屋遮盖(主要是为了避雨),三年后甚至更久才下葬。这个习俗在安庆延续了几百年,具体始于何时,不得而知,也没有确切记载,到2014年在政府强势干预下才完全中止,当时的市委书记是虞爱华。但时间往前推,厝柩并不是安庆独有的现象,池州,徽州,杭州都有这种习俗,杭州的厝柩习俗在民国时期也是在政府干预下结束,原因当然和后来安庆的一样,恐怖,不文明,不卫生,影响观瞻。再往前,其他的史料也有类似的记载,唐代渤海国贞惠公主墓志铭明确记载,公主殁于宝历四年(公元777年),宝历七年(780)下葬,明显厝了三年,边远的少数民族都有这种现象。

到现代,这种习俗仅存于安庆了,坐车南出宿松,到湖北地界就没有了罝于野外的棺木,北边出了桐城地足也没有了。为什么要厝罝三年才下葬,当地人说人的遗体在自然环境下,没有三年不能完全腐烂阴干,有些筋骨还是连着,下葬的时候就不好分经。分经是个风水学术语,指的是下葬的时候将人的遗骨整理至与地脉一条线的状态。

为什么要厝柩,当地人说不清,只知道家里正常逝去的上人(即长辈)是不能血葬的,这样不忍心,也对子孙不利,至于为什么会对子孙不利,没人说得出所以然,出于唯心心理,也没有人敢开这个头去血葬。血葬也叫热葬,都去世后停几天就下葬。

老百姓解释不清楚为什么要厝柩,学术上怎么说?近年来网络上也有不少类似的讨论,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安庆是移民地区,当地土著人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消失殆尽,现在的居民大都是来自江西瓦屑坝移民的后代。厝柩习俗就源自当初瓦屑坝移民。由于是政府强制移民,老百姓难舍故土,心里渴望着有朝一日重归故里,所以先人去世了也不愿下葬,总想着回老家那一天把先人带回去入土为安,哪知道回家的路遥遥无期,天长日久不得不下葬,由此也固化了这种厝葬习俗。

但事实上这种观点也是臆想而已,众所周知,那个时段江西移民并不是只移到了安庆,相反安庆只占其很小的一部分,江淮之间的合肥以南大都是瓦屑坝移民后代,包括李鸿章刘铭传这样的大族,更还有湖北黄州,孝感,兴国州(黄石),江夏,咸宁,湘东及浙西,甚至西到四川,都是瓦屑坝移民的到达地,这么广袤的区域,为什么只有落籍安庆的瓦屑坝人恋家以至产生了厝柩习俗?

显然这个论调难有说服力。

实际上厝柩习俗有可能在瓦屑坝人来安庆之前就有了。安庆是文化厚重之地,历来重风水,避冲压。一个先人去世的当年如果在属相上冲压其子孙中的一个,就有可能推迟下葬,等到某一年的属相与其活着的家人一个都不相冲,比如这一年是猪年,猪年冲蛇,家里有属蛇的就不能下葬,往后顺延,哪一年都不冲了再下葬,久而久之由此就产生了厝柩习俗,习惯一形成,改变就难了。

事实上,这种习俗在其他地方还能看到影子,云贵川农村老人去世,因为冲压的原因,现在有时还停丧几天甚至一个月才下葬。

当然这个观点也不能绝对说是正确的,只能说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2020年4月3日 12:26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