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方鼎重达833公斤,这个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
查看11个回答
11人回答

您好,我来探讨一下“司母戊方鼎重达833公斤,这个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这个问题。司母戊鼎是商朝晚期王室祭祀用的一口青铜方鼎。也是目前发现的商代最大的青铜器。

轶事:司、后之争

关于商朝最多青铜器现在流传着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说是司母戊鼎,一个说是后母戊鼎,其实这两个都是同一件青铜器,为什么会出现两个不同的名字呢?司母戊鼎1939年3月19日出土,当时差一点被古董贼人卖到国外,可这件青铜鼎太大太重,当时的出土地的村民希望分解运输,但是他低估了这个青铜质量,只锯掉了一只耳朵(也有说出土就只有一只耳),最终放弃。当地的村民虽然格局小,但在民族大义面前还是有当担的,当时日本人听说大鼎的事,就前来索要,当地的村民为了防止大鼎落入日本人手上,便又将大鼎填埋回去。1946年大鼎再次出土,1949年同样因为太重大鼎逃过了远赴台湾,之后被我们的前辈保护了起来,时任科学院院长根据大鼎铭文将其命名为司母戊鼎。司、后之争据说是源于2011年3月6日“西西”TV的《新闻30分》播新闻的时的口误。最后便引发了司、后之争。司母戊鼎方认为,司通祭祀的意思,母戊是商朝国君武丁妻子的庙号,所以大鼎是用来祭祀母戊的。

司母戊是目前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容器

司母戊鼎高1.33米(鼎足高0.46米),长1.11米,宽0.79米,重832.84千克,青铜器是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水平代表,而鼎是当时等级分明的身份代表物。据考古发现,我们国家最迟在夏朝就已经有了青铜器,而商朝后期青铜器铸造工艺已经进入顶峰。古籍《周礼》考工记记载,当时已经有了一个叫攻金之工筑氏的官职专门掌管青铜器的制造,并且有当时的铜锡合金的配方。《周礼》虽然很多人认为是战国时期所著,但是从考古发现相隔商末的青铜器铸造工艺上进步并不明显,二者主要的区别是在器型、雕刻等外在上。


结语: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探究

根据商朝遗址的考古发现,古时候青铜器主要用的铸造方法为陶范铸造法也叫泥范法,陶范法的铸造流程大概是:1、雕塑需要铸造器物的泥土模型 2、烘、晒干泥模然后再做外面这一边的 3、在外范上补上纹饰 4、将内模和外范合成一个空腔的模具。 5制作铭文的泥模并嵌入泥芯 6、将外范模具和泥芯组合 7、阴干陶范后加热到一定温度 8、浇筑青铜液,冷却后清除外面的模具、泥芯,并进行抛光。

听着是不是云里雾里的呢,其实你去某宝搜石膏手模,看一下简介,大致流程上相似度很高。至于这个方法是不是有效的不用怀疑,2000年南京博物院申报了“泥范铸左司母戊鼎工艺研究”,2006年7月他们成功复制了等比例的司母戊鼎复制品。但是其中的一种叫“涨壳”的历史痕迹没有仿制出来。当时的负责人是这么说的:

“我们曾经也想把涨壳仿制出来,可是这实在太难了,另外,仿得太像我们都害怕了,于是大家决定让这件仿制品和原品留出一个不同之处。”

而当时复制的人员还提到了司母戊鼎并不是一体成型的,而是多个部位单独铸造再进行了拼接。确实我们在探究古人的技术的同时,也要为这瑰宝留下一些独有的特性,这就是是历史的痕迹。

2020年4月18日 13:25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