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回答你这个问题,我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是历史的角度。文言文跟现代白话文有着巨大的区别,并且语法都不一样,而且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断句,然后了解其意思。然而古人在日常交流当中也并非使用文言文,也就是说他们官方文书是用文言文书写,日常交流,仍然是用口头语。这就会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语法,一套是写文章用的文言文,另一套是日常交际用语语法。
第二阶段,白话文的形成。而现在的白话文是相对于古代的文言文而言,它的形成时间是清末就开始的一种文体改革。其中以胡适作为文体改革派的先锋。如果你看过一个电影叫《建国大业》,里面有一个镜头,是胡适在给学生上课。他提出要搞这种白话文。有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无能为力”用白话文怎么说?胡适当时就给了一句话说:“干不了”。这也是反应了那个时代。说白了今日的白话文就是新文体,夹杂着口语的一种通俗文言文。
第三个阶段,对比今天的网络用语与正式文书。我们也能得出一点类似的结论。如果你学习过公务员考试,或者撰写办公公文、文件合同等,仍然不能够使用网络用语。说白了,我们当今社会的人,也是类似于古代,有两套系统,一套系统就是正式的公务员用用语和文件合同用语等,大家都能看懂,而另一套是私下当中的日常交流用语可以随意一点,大家也能懂!综上所述,综合前面三点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古人读文言文是不需要注释的,原因就是他们懂文言文,他们心里明白,他们学过文言文,他当然不需要注释。当然古代读书人比较少,识字率也是比较少的,如果他从来都没有上过私塾,那么他连斗大的一个字都不认识,根本就认识不了文言文。那么他只能懂日常交流语言了。而对于古代的读书人而言,他既懂文言文也懂日常交流语言,所以他在读文言文的时候是不需要注释的,这是我综合这几个角度得出来的结论,希望能帮到你。
copyright 2019-2020 聚答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16363号 大地主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