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的差生语文不好,但是很努力,从不糊弄,有可能成为优等生吗?
查看49个回答
49人回答

我是小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

我们班有个孩子,一年时间从60多分到90多分,升入初三,开始奔100多,我觉得这个例子很有代表性了。

先交待背景,接班的时候,听说班上有一个孩子拧巴的很,和所有老师对着干,家长的教育其实也出了点问题,总是告诉他“没事,别怕他们”。

很多老师都只是象征性的管一管,我呢,看多了学生时代的同学们,因为老师放任不管误入歧途,发自内心想帮帮他。

策略,叫做“纵容”和“引导”

这个孩子属于记忆力、理解力阅读力以及各方面能力都一般的孩子。

面对背诵,一次背不会,允许第二次,还背不会,允许第三次,但是一定要像我许诺如果再次背不会的严肃惩罚措施。

面对作业,依旧给三次机会。

大概半个月,他渐渐适应这种方法,我开始将机会缩短到两次。

又是将近半个月的适应。次数不能再减了,怎么办呢?

序曲结束后,开始面谈。

一次“机缘巧合”中,作业再次没有完成,这次我将他喊到办公室,没有大喊大叫,而是问他“你觉得你现在状况如何”

他一听,还有些出乎意料,思考一番告诉我“还可以”,对自己要求不太高的样子,远离我的预期。

于是我继续问他“还可以是怎么觉得还可以”。

他开始一一列举自己的一些情况,慢慢的,语速缓下来了,小声说“其实也就可以了一点点”。

于是我又问他“那剩下的部分还有办法吗”,自然而然,他开始想办法。我只是一个引导者,不断问他“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在这个过程中,他总结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办法。

老师只起引导作用,关键还在孩子自身

说的差不多了,我才开始帮他总结。

试卷部分分为基础、阅读以及作文三个大类。

基础涉及文章背诵、字词。这些优等生基本不出错的地方,可以选择多次、反复、联想记忆。

当然,动手记忆少不了。

至于作文,优秀文章多看多写,只是基础,我觉得现在孩子们普遍缺乏的问题叫做:只会记录而不会描述

这里要推荐一本书,叫做《朱天衣的作文课》,一位来自文学世家的老师,用引导的方式,让孩子发挥写作的本能。

其实每个孩子都会写,只是有时候条条框框太多,反而不知道如何下笔。

举个例子:

我小时候最爱吃的是妈妈做的凉拌大黄瓜,这道凉拌大黄瓜做法很简单,只要把大黄瓜削了皮、切成一块一块的,再撒上糖、淋上醋,然后放在冰箱里冰镇,就好吃得不得了,尤其夏天吃非常地开胃,我每次吃完大黄瓜,还会把剩下的汤汁全部喝掉,每次妈妈看到我这样,都开心但又皱着眉头说:“有这么好吃吗?”这时我就会要求她明天再做一次,妈妈隔天果真又做了凉拌大黄瓜,第三天也做了凉拌大黄瓜,等到第四天我看到饭桌上没有凉拌大黄瓜的时候,我就会抱怨怎么没有了呢?妈妈就会说:“不能天天吃啊!天天吃会腻的。”我说我才不会腻呢!妈妈说:“你不会腻,别人会腻啊!”那时我就跟她说:“以后如果我当了妈妈,我一定要天天做凉拌大黄瓜给我的女儿吃。”然后妈妈就在偷笑。

可以是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可以是我的妈妈,可以是小时候的快乐。各个角度都可切入,但是充满着生活味儿和自己的欢喜。

多琢磨,多观察,多回忆。

至于阅读,多读一定是没错的。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有意识归纳总结段落的意思、表达的情感、一些字词的运用。

很多学生都在抱怨,没有时间读课外书,无法扩充阅读量。

关于阅读最重要的渠道,我觉得最好的是语文书。

选取的课文几乎全部都是精华,各类方法囊括在不同的文章中。

多读、细读、反复读,一定会有新的见解。

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它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心态

好与坏只是相对的。

见多了学生们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无法冷静下来看书。

也见多了身处排名顶端的学生,总是一副有条不紊的样子。

二者的差别在于,沾沾自喜是因为觉得已经足够好了,有条不紊则是觉得自己本来就应该这样好。

所以有条不紊的笑到了最后,沾沾自喜的只能笑一时。

成绩如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怀着必胜的信念,保持一颗冷静的心,一直勇敢坚强的走下去。

不仅语文会有极大的进步,各科成绩都会以一个肉眼可见的速度递增。

当然,还有一点一定注意。最终目的是进步,但是努力的过程中,时好时坏是常态。

唯有坚持,是真理。加油!

2020年5月5日 07:32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