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很富裕,为什么老百姓帮助八国联军攻打清政府呢?
查看54个回答
54人回答

老百姓扶梯子,其实也不复杂,是当时社会的正常现象。我们以北京为例,八国联军打来之前,洋人传教士在这里有什么恶行?显然,没有什么大的恶行,顶多是罩着教民在司法诉讼上占一些便宜。

那么,满清支持的义和团进入北京以后,怎么样呢?

大家看看,6月16日,义和团在前门一带放火抢掠,约千家商铺被烧成废墟,正阳门楼、北京24家铸银厂也遭烧毁,整个前门商业区被烧成废墟。义和团除了杀死教民以外,还滥杀无辜,诬陷许多市民(包括许多妇女小童)为白莲教而烧死杀死。

试问,洋鬼子再坏无非也就是这样,老百姓难道去保护这种人吗?

好多人疑问接踵而至,为什么呀?他们不爱国吗?是汉奸吗?其实都不是,请往下看。

慈禧的“硬气”,直接造成了八国联军的侵华,当时慈禧想要废掉光绪皇帝,而列国使馆纷纷反对,慈禧觉得洋鬼子太嚣张,敢干涉本太后内政,于是慈禧决定要教训一下洋鬼子,为此还杀了几个主张议和的官员,此时的慈禧确实有“骨气”圣旨中说:“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便气势汹汹的向11国宣战。

结果清军2个月硬是没有攻下一个使馆,最后还被联军达到北京。慈禧“硬气”全无,只好化妆一番带领光绪仓皇出逃。后来惊慌失措的来了一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瞬间有“硬气”的老佛爷变成了无耻的泼妇,如此的满清当权者,如何让人们为你拼死抵抗?

首先,满清末期最根本的问题是种族矛盾,即中国人与满清鞑虏的种族矛盾,表现在直观上是中国百姓与满清贵族的矛盾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看看清政府的喊出的话:“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汉人兴,满清亡”等等。

此时的百姓已被征服,满清是以殖民者的心态来统治的,杀到你臣服。孙中山喊出百姓的心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就是当时国人的心愿。当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此时的老百姓应是最高兴的,巴不得推翻满清统治。

其次,满清末期,清王朝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是“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这种关系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就已充分体现出来了。英法联军与清军大战,围观的数万百姓是处在默然的观战状态。而在清军败退时,百姓甚至还接连发出嘘声。

当时满清政府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天下的老百姓更已是民不聊生了。因此很多百姓对满清根本没有任何的感情而言,更多是期待着能改朝换代,为了糊口、好奇或者顺手牵羊等等目的,就有了为八国联军运梯子,送武器的情形。

最后,当时老百姓找不到拼死保卫满清的坚强理由。孙中山先生说“驱逐鞑虏,”满清政府是老百姓要驱逐的对象,满清上至皇室下至旗人,都跑的一个不剩,你要一个汉人在那拼死保卫满清的国家,这显然不现实。你在此时和食不果腹的老百姓谈什么国家观念,什么爱国情怀,明显是在扯淡。

老百姓只知道这是满清的政府、满清的国家,你逃跑的时候也没喊我呀,抵抗的事与我无关。八国联军打的是你满清,你们要我去当炮灰,我不傻。满清从来不把老百姓当人看待,因此,国不知有民,则民不知有国。当年八国联军一路长驱直入,从大沽炮台一路溜达到京城,老百姓袖手旁观或是帮忙。你能说他们是汉奸?没有出卖汉民族。你能说他们卖国?对不起,满清国我不想要。你能说他们麻木?他们确实已被整麻木。请不要用当今的眼光去衡量他们,他们到不了你的高度。

当然,看热闹的不止老百姓,义和团也是吃瓜群众之一。

八国联军在进攻天津时,直隶提督聂士成向义和团求援。而义和团却眼睁睁的看着清军与洋人肉搏。在清军败退后,天津义和团第一个先跑。不但如此,义和团还趁火打劫清军,原因是为了报与聂士成的仇。聂士成在听闻全家被义和团抄了时,平静的战至全身破碎而亡。义和团恨不但洋人,更恨满清政府。

如果一个政权只为少数人谋利益,于大多数人生死而不顾,那这样的政权在少数人心里就是傀儡,任其摆布,在大多数人的心里就是死敌,欲其推翻。

人的信仰,除去政治家的豪言壮语之外,其实是很渺小的,只要随欲就会而安。吃饱穿暖就会心安理得。至于发展,是在大环境影响下的发展而发展,如果连最基本条件的保障都满足不了,那么人们的怨恨就会埋藏在心里,就会等待时机而发泄,等待时机而寄托,时间越长,积怨就会越多。

不难看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是当时政权的最没落时期,老百姓对政权的愤恨已经到了高峰,他们把发泄自己的愤恨都寄托于八国联军身上,是八国联军做了他们想做而没有敢做的事情。于是他们便纷纷成了八国联军的帮凶,其实这是当时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悲哀,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但他完完全全的暴露出了一个家天下政权的悲哀,于是,便出现了新文化运动,这说明一个很浅显的哲理,一个不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集团或政权,是得不到人民拥护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2020年5月15日 14:24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