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速分享:历史上有哪些战术上输了,战略上赢了的例子?
查看12个回答
12人回答

战术上输了,战略上还能赢?这样的例子,历史上还真有!

通常我们认为,积小胜为大胜,战术上的不断胜利,才能决定最终的战略胜利。可是,历史上有没有战术上失败,战略上却胜利的方式呢?

还真有,但是,这种事情很少很少,而且,没有一定实力,千万不能做。


有人说,抗日战争的22次大会战,就是战术失败战略胜利的效果。

这种观点,我并不赞成。

因为,22次大会战,20次都是大败。这些失败,大大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大大暴露了国民党军队外强中干的实质,大大损害了中国军队抗日的正面形象。客观效果就是,不少军民越来越对抗日失望,不少人加入汪伪政权和伪满洲国当了汉奸。


那么,抗日战争胜利的前提是什么?实际上是国民党因为外强中干主动退出了抗日前线,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通过建立敌后根据地,成为了抗日的主力部队。抗战前期的状况是,国民党军队大踏步后退,到1940年基本退出了日战区,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敌后根据地,而共产党迎着炮火大踏步前进,到1943年已经把日军压缩到了铁路线20公里附近的狭小区域。

这样的置换反应,才是抗战战略胜利的根本原因。



那么,有那场战争,是战术失败实现战略胜利呢?

典型例子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数据上看,刘邓大军,在平汉路上作战,定陶战役后,刘邓领导的晋冀鲁豫军区总兵力20万,是仅次于东北军区的最强战略兵团。可是,就在这时,中央要求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到敌后去,直接威胁国民党军队的老巢——长江流域。



这个战略,刘邓大军确实做到了,但是,刘邓大军,在渡过黄泛区时损失了几乎所有的重武器,军队减员一半,别说武器装备,就连基本的衣帽和军需用品都十分匮乏。直到淮海战役,中原野战军总部还需要借用陈赓第四纵队的电台才能与中央联系。

但是,刘邓挺进大别山,真的就错了吗?没有,从战略上看,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军事行动,具体来说实现了三大战略目的。



1,内线作战转移外线作战,最大程度保护了解放区的经济繁荣和安全。

2,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武汉和南京,牵制了敌人数十万精锐,对其他战场起到支援作用。

3,为第二年开展战略决战,提供了条件。

总而言之,被动的失败战术逃跑,不可能造成战略上的胜利。所有的胜利,都不是白来的!

2020年6月8日 07:53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