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明知道刘邦夺天下后会杀他,那他为何还要尽全力帮助刘邦?
查看22个回答
22人回答

张良不会事先知道刘邦一定能得天下,也就谈不上被猜忌甚至被杀。他帮助刘邦有自己的目的,具体阐述如下:

一、灭秦、报仇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祖父、父亲“五世相韩”身份显赫。韩国被秦始皇灭国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报仇,为此他至少做了三件事。

1、博浪沙刺杀秦始皇。韩国被灭后,张良散尽家财招募勇士为的就是刺杀秦始皇。虽然博浪沙的行刺最终功亏一篑,但是他报仇的决心已经非常坚定。

2、在下邳任侠游历、结交豪强。博浪沙行刺失败后,张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接着就在此地行侠仗义。秦汉时期的游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结交当地的地主、豪强,张良这么做还是为了报仇。他只有结交更多的人,有更多的追随者将来才会有起兵的本钱。

3、借陈胜、吴广起义举兵反秦。陈胜、吴广的起义为天下人提供了一个起兵的良机,张良便在此时靠着在下邳建立起来的威望,拉起了一支百余人的反秦力量。可以说从韩国被灭的那一刻起,张良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灭秦、报仇做准备。


(张良剧照)

二、想推翻秦朝需要依附一个更有能力的人

张良在下邳拉起的那支队伍并不足以和秦朝对抗,那只是加盟另外一支更有实力的反秦集团的一份筹码。他最终为什么会选择刘邦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1、刘邦并不是张良的第一选择,只是偶遇。在秦末诸多武装起义的势力中,刘邦是何许人,张良并不知道。当楚国贵族之后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后,张良本想去投靠他,只是在路途中先碰到了刘邦。在当时的环境下,无论是谁也很难判断出哪支义军最终能成功。张良也不确定投靠景驹是否能完成自己的意愿,他先碰到了刘邦自然要看看他的表现如何。

2、刘邦打胜仗给了张良信心。根据《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张良并不是见到刘邦后就投靠了他,而是看他打下了下邳以西的诸多城池后才归属,这算是一种军事实力的认可。除此之外,当时的刘邦已归属项梁,同样也是楚国贵族之后,张梁大可不必在舍近求远去投靠景驹。

3、刘邦是最懂张良的人。第一个认可张良才华的人就是刘邦。张良的计策其他人都听不懂,唯独刘邦明白,所以他才会发出如此的感慨:“沛公殆天授。”对于张良而言,除了报仇外,这让他还看到了自己一生所学将有所用的希望。


(刘邦剧照)

三、复国是张良的终极目标

作为名门之后,张良刺杀秦始皇、举兵抗秦、投靠刘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重塑韩国的辉煌,他也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努力。

1、说服项梁立韩成为韩王。张良跟随刘邦见到项梁后就建议他立韩成为韩王:“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张良的理由很充分,立了韩成可以增加项梁一方的势力。可对于已经灭亡的韩国来说,这是一种希望,有了合法的名头才会有复国的可能。

2、韩成被项羽杀害,张良只能追随刘邦。在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后,各诸侯王都回到了自己的封国。然而项羽忌惮张良曾经辅佐过刘邦,迟迟不放韩成和张良回封地。最终项羽还是将韩成杀害,张良偷跑出来归顺了刘邦。可以说如果项羽放韩成回封地,张良也许会尽心尽力辅佐韩王。当韩成被杀后,张良能不能保命都是个问题,复国更是遥遥无期了,他能做的就是帮助刘邦与项羽对抗。


(项羽剧照)

结语

张良竭尽全力辅佐刘邦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报仇和复国,他最终选择了刘邦当作自己的“靠山”,有机缘巧合的客观因素,也有刘邦慧眼识英雄的主观因素。

2020年7月19日 11:05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