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张良的智慧,他深知道自己的定位,所以他清楚刘邦根本没有杀他的理由,刘邦所杀的全是威胁自己统治和刘氏江山的,比如异性诸侯,比如位高权重的权臣,比如手握重兵的将领,而张良作为谋士,他的能力一定要依附于刘邦才能发挥其作用,他对于刘邦又有什么威胁呢?
刘邦在夺得天下之后,曾经大宴群臣,在席间曾经说到自己能够得天下,关键在于有“汉初三杰”的辅佐,而像项羽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所以才被自己所败。这里所说的“汉初三杰”就是萧何、韩信和张良,而从后来历史发展的进程我们发现,萧何为刘邦猜忌险些丢掉性命,后来通过自污保身的伎俩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和地位;而韩信则直接被萧何与吕雉联手杀死以除后患,刘邦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即喜且怜,喜的是除掉了隐患,怜是韩信举世无双的军事才能;而张良自始至终都没有成为刘邦猜忌的对象,反而成为刘邦所信任和倚重之人。在刘邦的心目之中,对自己统治构成威胁的人要有两个特征:第一手握重兵,第二位高权重。韩信手握重兵战无不胜,显然对刘邦直接构成威胁,因此不得不除。而萧何位高权重仅次于皇帝,在朝野之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也是不得不防。
从张良的主观动机上来看,他也没有做皇帝的野心,他是诚心诚意的辅佐刘邦,这个自己非常满意的主君来称雄于天下的,所谓的帝王之师名副其实。张良家世代在韩国为相,张家可以说既不缺权势又不缺钱财,但秦统一六国将张氏家族的荣耀毁于一旦,因此从张良的内心深处,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灭秦。
张良最开始选择了简单粗暴和直接的方式,就是刺秦成为了一名刺客,但刺杀秦始皇行动的失败,让他转变了自己的做事方式,思路从刺秦变成了谋秦谋天下,行动从一个刺客转化为一个智者。
封侯非我愿,但愿四海平。当一切尘埃落定,当楚汉之争最终以刘邦的获胜落下了帷幕的时候,张良知道自己该追随赤松子的足迹,去寻求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但是他这一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随着储君之争的愈演愈烈,吕雉为了帮助儿子刘盈的位置,利用了一切手段让张良为其出谋划策,而张良为吕雉出谋献策,也将一场即将发生的储君之争和随之而来的天下大乱,都扼杀在了萌芽之中,智者张良再次显示出了他非凡的智慧和过人的心智。
张良既不掌兵权又不附权,他唯一依附的就是刘邦这个最高的统治者,以及刘邦之后的继任者吕雉亦或说孝惠帝刘盈,因此他永远作为统治者身边最强的智者而存在,这本身就没有什么危机可言,功成名就、全身而退,看透了世俗间的功名利禄,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从这一点上来看,张良的境界远比萧何和韩信高明的多,这也是他能明哲保身、脱身世外的原因所在。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copyright 2019-2020 聚答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16363号 大地主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