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清政府为什么那么有钱?
查看113个回答
113人回答

清朝末年,虽然国力衰退,打仗不灵,但在搞钱方面,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据史料显示,1908年,清朝全国的财政收入为2.3亿两白银,到了1909年,竟然升至2.63亿两,到了1911年,财政收入更是达到3亿两白银。

相比顺治年间的2000多万两,乾隆、道光年间的4000万两,晚清年间的朝廷,确实在账面上是很有钱的。

究其原因,主要有几方面。

首先,大清从1860年开始洋务运动,随着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从“自强”慢慢过渡到了“求富”上,开始光明正大的举全国之力开始赚钱。虽然洋务运动失败了,但这些晚清的大国企、央企确实利用国家公器,为朝廷搞了不少钱,而中国民营的资本家也有不少败在清廷的官办企业之手,在经济竞争中败下阵来。



其次,大清的税赋在晚清时达到了巅峰,田赋、盐税、厘金和关税的征收,都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比如田赋,作为各朝各代的主要收入来源,晚清时政府将田赋大大增加,仅在甲午战争之后,就比之前增加了将近4倍。

还有盐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也再次提高盐税,相比鸦片战争前增加了将近2倍,仅此一项,就为政府每年提供4000万两的收入。

此外,清廷还对商业活动征收商业税——厘金,1853年,清政府注意到了经商收益这块大肥肉,于是开征了厘金。此税一出,迅速成为清朝的财政支柱之一。

清廷对商人、手工业者进行层层盘剥,厘金也从开始的1%,最高时达到20%。这笔高额收入保证了清廷有钱去对付太平天国和各种起义,填补地方税赋亏空,又为清廷吊了几十年的命。

最后,就是关税。清末,中国没有什么对外有竞争力的企业,反而是进口产品需求量大增。而清朝想提高关税,也乐见大量进口,所以也导致了清末关税收入的暴增。

除了以上四种税赋以外,晚清时政府还盛行卖官、收鸦片税等发财手段,敛财的手段五花八门,所以国库收入高就不奇怪了。



但是!为什么晚清收入这么高,还是一副苦哈哈的样子呢?这是因为挣得虽多,但都是饮鸩止渴,拔苗助长。而赔的更多,皇亲国戚又中饱私囊,资不抵债,所以才捉襟见肘。

《马关条约》赔了2.3亿白银,《辛丑条约》赔了4.5亿白银,这两项加起来就够清廷举国还账好几年 ,还不算《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这些小赔偿的条约,加起来也是数字惊人。

而且,清廷很多看似庞大的账面收入,很多也根本进不到自己的兜里。

比如1840年之后新增的海关收入,看似为清廷增加了不少税收,可从1863年开始,英国人赫德就正式接任海关总税务司,一直到1908年离职回英国,掌管了晚清海关达半个世纪之久,而海关收入,也就被西方列强控制在手中,一旦有收入就先拿去还赔款了,根本轮不到清廷自己捂热乎。

所以,晚清政府看似账面收入多多,其实挣得还远远不够赔的、花的和贪的,所以就更加疯狂的与民争利,大肆敛财和搜刮民脂民膏。但民间的油水不是无底洞,总有枯竭的一天,于是清廷又只好对外国财团再借钱,然后又将更多的权益抵押给对方,慢慢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于是,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谭嗣同甚至向光绪进言,将新疆、西藏、青海、蒙古、甚至东北卖给西方列强,以换取银两,支付赔款并拿来做变法之用,可见当时清廷之窘迫。


【姥爷原创内容 以你关注为荣】


2020年8月22日 05:19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