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必须是意外,因为刘邦想破脑壳,也想不到刘恒会继承皇位。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同时也是西汉的第三位皇帝,原本,他只是个不受宠的皇子,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正眼看过刘恒。
因此,大汉的皇位,跟刘恒丝毫不沾边,刘邦也从来没想过让刘恒来继承皇位。
但出人意料的是,最终刘恒继位登基,成了西汉的第三位皇帝,而这一切,如果刘邦泉下有知,那么会作何感想呢?
很简单,刘邦会觉得十分意外,甚至惊讶万分,因为他实在没想到,这个曾经低调到过分的儿子,会有当皇帝的一天。
除了惊讶之外,刘邦还会感到万分欣慰,毕竟不管怎么说,刘恒是他的亲儿子,他能登基,就至少说明了大汉的江山目前还姓刘。
刘恒当皇帝是个意外,他的出生同样也是一个意外。
刘恒的生母为薄姬,在她成为刘邦的妃子之前,曾经是魏国公子魏豹的小妾,后因魏豹战败身死,薄姬作为俘虏,来到了刘邦身边。
不过,刚来的时候,薄姬只是一个织布工房的女工,而与她一同被俘来的好姐妹,却很快得到了刘邦的宠幸。
也就是说,最开始,刘邦根本就没注意到薄姬这个人。
后来,还是薄姬的两个好姐妹,某天无意间说起当初与薄姬定下的“苟富贵、勿相忘”的约定,被刘邦听到后,才让他对薄姬产生了兴趣。
就这样,薄姬从一名织布女工,意外地成了刘邦的妃子,并且,还得到了刘邦的宠幸。
而更意外的是,刘邦仅仅就宠幸了薄姬一次,就让薄姬有了身孕,所怀的孩子,正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当初那句“苟富贵、勿相忘”的戏言,薄姬大概率会默默无闻的终老在后宫中,而汉文帝刘恒,也大概率不会来到这个世界上。
所以说,刘恒的出生,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意外。
不过,通过史料的记载,我们发现薄姬还是有点小心思的,可以说,她算是个善于制造机会和把握机会的人。
为什么呢?有一个细节,也别有意思。
当初,刘邦在召薄姬侍寝时,薄姬对刘邦说了一句话,内容是她在前几天夜里,做梦梦到有一条苍龙,盘踞在自己的肚子上,正是这句话,让刘邦十分受用。
刘邦之所以受用,是因为薄姬的比喻深得他心,她用苍龙来暗喻刘邦,因此刘邦借坡下驴,兴奋地说要帮助薄姬“成好事”。
薄姬曰:“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高帝曰:“此贵征也,吾为女遂成之。”---《史记》
通过这个细节,就会发现薄姬并不简单,至少,她十分懂得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用比喻去推崇刘邦,而刘邦也刚好吃这一套。
不过,虽说给刘邦生下了孩子,薄姬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太大改变,自从刘恒出生之后,薄姬就很少再见到刘邦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刘邦的心中,薄姬母子并不太重要,毕竟当时刘邦身边的女人不在少数,何况还有个把刘邦迷得神魂颠倒的戚夫人。
所以,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薄姬和刘恒,都是在默默无闻中度过的。
哪怕是后来刘恒被封为代王,也是刘邦按照惯例分封诸子,并且,刘恒的这个代王,在当时算是个很尴尬的存在。
刘恒的封地位于代国,而代国与匈奴交界,经常会发生战争,因此这个地方,在刘邦分封诸子的藩地中,只能排为中下等。
换句话说,从刘恒的出生到后来他被封为代王,都说明了他和母亲薄姬,在刘邦的心中地位很低,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在刘邦活着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刘恒继承皇位的。
而刘恒之后能登基继位,是汉初朝堂上一系列斗争后的意外结果。
刘邦活着时,册立的太子为刘盈,刘盈是吕后所生,从名分上来讲,他是刘邦的嫡长子,因此,立他为太子,在宗法制度上合情合理。
但在戚夫人为刘邦生下儿子刘如意后,刘邦就有了改立太子的心思。
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戚夫人不停吹“枕边风”的结果,当时戚夫人极为受宠,晚年的刘邦也时常流连于戚夫人的宫中,有道是爱屋及乌,随着刘如意的降生,刘邦是顺其自然的就把对戚夫人的感情,延伸到了刘如意身上。
不过,改立太子毕竟不是小事,刘邦对此也没有武断行事,而是几经斟酌,反复权衡。
而刘邦想换太子的意图,自然就让刘盈的生母吕后十分不满,要知道,她是刘邦的发妻,当年没少跟着刘邦吃苦受罪,中间还被项羽捉去,做了好几年大牢,甚至差一点死在牢里。
如今,刘邦功成名就当了皇帝,身边的女人也越来越多,对此,吕后虽说生气,但也无可奈何,在她看来,只要刘邦不触碰自己的底线,随他任意折腾。
这个底线就是儿子刘盈,换句话说,只要刘盈的太子之位不变,那么吕后对于刘邦的所作所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但现在,刘邦居然动了换太子的心思,这就明显是触碰到了吕后的底线。
为了让刘邦打消这个想法,当时的吕后没少做工作,最终,还是张良给她出了一个主意,让刘盈请来商山四皓,这才让刘邦彻底没了废除刘盈的想法。
而在刘邦去世之后,刘盈登基,由于其性格等因素,朝政大权就落入了吕后的手中。
吕后掌权伊始,就展开了对刘邦后宫的清洗行动,曾经深受刘邦宠爱的妃子,一个个都遭了吕后的打击,其中,最惨的莫过于戚夫人,不仅本人被做成了“人彘”,儿子刘如意也被吕后设计除掉。
但在吕后展开清洗行动期间,薄姬与儿子刘恒,则安然躲过这场风暴。
这母子儿子之所以能躲过吕后的清洗,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她们二人,一直以低调示人,并且,在吕后看来,薄姬是个十分不受宠的妃子,所以,不在她的打击范围之内。
于是,在刘邦死后,吕后命薄姬带着儿子刘恒,前往封地代国,在这里,母子二人远离朝堂,着实过了一段安稳日子。
但薄姬和儿子刘恒在过安稳日子的同时,朝堂上的斗争却并没有停止,吕后继续展开着独揽大权的日子,不断清洗异己,安插吕氏家族的人,在当时的一些大臣看来,吕后大有改朝换代之势。
并且,接替刘邦皇位的刘盈,也在登基不久后病逝,吕后为了继续掌握大权,又册立了刘盈的两个儿子为帝,史称此二人为“前汉少帝”与“后汉少帝”。
但不管是这二人谁是皇帝,真正的大权依旧被吕后牢牢掌握,吕家的势力也随之越来越大。
不过,吕后毕竟不是神仙,也不会长生不老,当她去世时,吕家掌权的局面被颠覆,以大臣陈平、周勃等人为代表,联合刘姓藩王发动了“诛吕行动”,彻底将吕家的势力一扫而空。
而在诛灭吕家势力后,周勃等人以“后汉少帝”刘弘以及其兄弟不是刘盈亲生为由,将这几人全部诛杀,他们这一死,西汉当时的皇位就空了出来。
而让谁来继承皇位,就成了当时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在当时,刘邦的几个儿子中,活着的只剩下刘恒与刘长,因此,继任君主的人选,就只能在刘恒与刘长中选择。
但刘长是万万不能被立为皇帝的,为什么呢?他从小是由吕后养大,所以他才能在吕后掌权期间安然无恙,如果立他为新皇帝,那么保不准他会在将来对这些诛杀吕氏的大臣们下手。
考虑到这一点,为了免除后患,周勃等人最终决定,拥立代王刘恒为帝。
选择刘恒的原因也很简单,除了没得选之外,还有就是刘恒一向低调,且与吕后没多大牵连,另外就是刘恒看起来老实忠厚,这种性格是有利于功臣控制局面的,因此,刘恒就这样,十分意外的继承了皇位。
而这个结果,要是刘邦知道的话,他绝对会惊讶到嘴都合不上的。
刘邦去世时,刘恒只有八岁,前文也提到,刘邦对于刘恒这个儿子并不重视,甚至可以说,一年到头也见不上几次面。
并且,刘邦对于刘恒确实也喜欢不起来,刘恒的性格偏向沉稳,内敛,说白了就是话少心思多,这与刘邦大开大合的性格有着巨大的反差。
所以,刘邦最多会认为,刘恒会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藩王,而绝不会认为他会当皇帝。
因此,刘恒登基,刘邦必须会感到十分意外,这完全超乎出了他的想象,哪怕是除刘盈之外的其他儿子当皇帝,比如刘肥,刘邦都不会这么意外,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继承皇位的居然是老实巴交的刘恒。
另外,刘邦也会对他死后,西汉朝堂上所发生的事情感到意外,同时也感到愤怒。
刘邦活着时,知道吕后权力越来越大,他也曾想试图进行改变,但无奈的是时间不等人,刘邦去世得太快,根本来不及阻止吕后。
因此,对于吕后几乎把西汉江山改成吕家的产业这件事,刘邦必然会出奇的愤怒。
而更让他愤怒的是周勃等人,要知道,周勃算得上是刘邦的托孤大臣了,当初刘邦去世前,曾评价周勃为“厚重少文”,是一个能够托付的大臣。
但没想到的是,正是被刘邦寄予厚望的周勃,亲自带人杀了刘邦的几个孙子。
还有陈平,当初刘邦去世前夕,为了压制吕后,防止未来大权被其掌控,特意命陈平去军营诛杀樊哙,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樊哙的妻子是吕后的亲妹妹,刘邦担心将来手握兵权的樊哙,会联合吕后对刘家的江山造成威胁。
但结果呢,陈平耍了个心眼,到了军营后没有第一时间杀樊哙,而是押着他慢悠悠赶回长安,想把这个烫手山芋交给刘邦亲自处理。
如果刘邦能再多活几天,那么等到陈平回来后,樊哙必然会被杀掉,陈平也会因此事受到惩处,但没想到的是,陈平还没走到长安,刘邦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这样一来,刘邦除掉樊哙,从而压制吕后的计划就全盘落空,所以,要是他得知这一结果,肯定会愤怒异常。
当然,这些刘邦也无力改变,毕竟这都是刘邦死后才发生的事情,而除了意外和愤怒,唯一能让刘邦感到欣慰的,就是刘恒的登基,至少证明了刘家的江山没有易主。
虽说刘恒不受刘邦的重视,但好歹他是刘邦的亲儿子,因此,江山没有落入外人手里,这就会让刘邦欣慰得很。
并且,刘恒在继位后,通过一系列政策,不仅妥善地处置了功臣集团,还将汉朝带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启了汉朝第一个盛世,也就是“文景之治”,这一点,要是刘邦泉下有知的话,应该也会感到十分欣慰。
这个不起眼的儿子,看起来还是很不错的嘛。
综上所述,要是刘邦得知刘恒登基为帝的话,那么他的最大感受就是意外,因为他着实没想到老实巴交的刘恒会当皇帝,然后他还会感到愤怒,因为在他死后发生的事情,完全超出了自己预料,最后,他也会感到欣慰,毕竟刘恒在位期间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
copyright 2019-2020 聚答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16363号 大地主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