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的原理

发布时间:2023年5月3日 04:53

双缩脲法是一种通用的蛋白质定量方法,常用于血清总蛋白测定。该方法利用双缩脲(biuret)与蛋白质靶分子形成络合物后的吸收光谱特性实现测量。在这个过程中,双缩脲与蛋白质靶分子形成络合物,产生紫色化合物,其在波长范围320至750nm内有最大吸收峰。 经过比色计或分光光度计的测量,该测定方法可以提供可靠且准确的血清总蛋白浓度。

双缩脲法的原理是:蛋白质和双缩脲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形成紫色化合物。双缩脲中的两个缩脲基团(NH-CO-NH)在强碱存在下分解,产生两个双氨基甲酸(NH2-CO-CH2-COOH)分子。在碱性条件下,少量双氨基甲酸结合叠氮硫酸(sodium azide)产生类胍基(diazonium)离子,这种离子与另一分子双氨基甲酸结合形成紫色的络合物。

蛋白质分子在双缩脲的存在下,能够使周期性的络合物形成,吸收最大值在540nm左右,这种现象能够用于荧光光谱分析蛋白质含量和酶活性。双缩脲测定法可以分别分析不同蛋白质在分离后到底含量,有很高的重现性和准确性。此方法可以用较高的精确度测定血清总蛋白浓度,可以在测定标准曲线中的样本中避免正在做重要研究的副作用。

在该测定方法中,双缩脲的使用量及其与蛋白质的化学反应条件,如碱性和反应时间等,对测量结果有重要影响。同时,其他物质以及蛋白质中特定氨基酸(如组胺和三氨基脂质)的存在也会干扰该方法的准确度。因此,在进行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时需要注意反应条件的优化和干扰物的消除。这可以通过还原剂处理和样品稀释来减小这些干扰物的影响。

在实验中,双缩脲法通常与其它方法(如低磷酸黄素铁电极法)组合使用,以提高血清总蛋白测定的重复性和可靠性。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方法能够提供准确和可靠的血清总蛋白浓度数据,可用于临床实践中许多诊断相关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