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岐山明明是挑起战端,涂炭百姓,为何却无人批评?
查看8个回答
8人回答

社会环境决定的吧,我觉得那时候本就是乱世,打仗常有,但诸葛亮有点做的很好,就是安抚将士家人,治理有方,所以即便战死沙场,将士们依然觉得是为国捐躯,而百姓依旧过的好,感恩戴德,所以没人说他

当然这也可能是上位者的权谋之术,但说实话,能把你卖了送死还让你没怨言的,那个时代已经很不错了,反正历史也记录的没那么详细,不要想太多

查看详情

2020年7月3日 06:56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诸葛亮六出岐山的宗旨定得好。诸葛亮六出岐山目标是伐魏,主要宗旨是要完成恢复大汉基业。在封建时代,老百姓一般认为的正统是这样的,如汉朝是刘姓的天下,那正统就是刘邦的后代,其他姓要代替,那就是造反,大逆不道。因此,曹操当时势力那么大了,还是不敢废汉而取代,就是怕背这个名声。曹丕虽然是采取禅让取代了汉朝,但一般人还是认为他是篡位。而刘备是在曹丕之后称的帝,他也是绝对不敢在

查看详情

2020年7月3日 07:38

当然有人批评,当孔明首次提出北伐,谯周即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无奈诸葛亮态度很坚决,反不动,只得作罢!

查看详情

2020年7月3日 07:05

那是因为诸葛亮树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的高尚形象,而且忠心耿耿毫无背叛之心,这样的臣子,在历朝历代都是统治者大力树立为榜样的,而且也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典范的,实际上他的北伐事业,在客观上也属于穷兵黩武的,消耗了蜀汉的国家实力,给蜀汉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欢迎朋友你加我的账号关注,无限精彩的国学文化,历史文化和人生规划文章等你阅览学习,欢迎转发点赞评论分享。

查看详情

2020年7月3日 05:37

谢邀:

诸葛亮六出岐山从书面文字资料来讲,是报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其二是深表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忠诚。但就书外之人来讲,我以为是战备需要,和复刘汉王朝而承刘备之志的需要。到诸葛时期止,三国还通称汉土,魏国、蜀汉、东吴不过是刘汉的三个儿子,三国就是三亲兄弟的门户。按这个匡架讲,是刘汉的三个儿子有的孝,有的不孝,蜀汉代表孝的一个。但按另一种说法:即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唯有德者居之,从这种观念

查看详情

2020年7月3日 07:18

因为诸葛亮在隆中时,与刘备的谈话,让他为此感动,刘备的三顾茅庐的行为在当时

环境下,曹操 孙权 袁术 等人都没有过的。尽管他们对待名士都很好,但基本上是沽名钓誉。刘备的做法对诸葛亮有很大的影响。

刘备死时,托孤之事对诸葛亮更是有很深的影响。中国古时讲究”士为知己者死“

对此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为了汉朝的复兴。尽管失败

但人们的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事情都很明白。诸葛亮是虽败犹荣。让世人

查看详情

2020年7月3日 05:09

诸葛亮如果不六出祁山,就失去了三国争霸的意义了。一个朝代的建立皇权的稳定,都是无数的心酸悲叹,是当时历史人物环境所推动的。

查看详情

2020年7月3日 05:57

诸葛亮(181——234.10.8.)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生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先祖诸葛丰,父诸葛珪,泰山郡丞。三岁丧母,八岁丧父。从叔父诸葛玄,玄时任豫章太守(今江西南昌)。后投荆州刘表。玄逝,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城西20里)。友徐庶,崔州平。刘备三顾茅庐请之,时年27岁。

曾劝刘琦外守自保。曹操攻刘琮,劝刘备就势夺刘琮荆州,备不忍,遂南逃,有长坂之战。

捭阖赤壁之战,平

查看详情

2020年7月3日 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