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一说倒也确实是有这么个现象啊,晚清政府相对于个别朝代晚期的确是富裕许多,果真不愧是“封建最末期”啊!不过你如果仔细分析晚清时势的话,倒也会觉得富裕对于晚清来说属于情理之中,毕竟晚清不同于昔日前朝,虽说都是类属封建时期,但是晚清却处于近代化潮流的风口浪尖之上,接受着来自世界的风吹浪打,近代化的大环境在那儿摆着呢,并且晚清也不是停滞不前,而是一步一步顺势而新,与时俱进着呢!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①1
晚清政府没有钱。自太平军起,咸丰同治两朝的财政就陷入了空前的大危机。尽管此后采取了诸多开源节流的措施来保障财政收入,但是终究收不抵支,国库日益吃紧。
据户部清点奏报,整个咸丰一朝,咸丰七年以前户部库存银平均11万两,而咸丰八年以后,库存银仅6万两有余。为清代银库库存记录最低点。这一点点的银两,对于户部每年千余万两的支出实在微不足道,此时大清财政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之地步。
为了应对财政危机,除了大力节约开
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最高收入不过四千万两左右,到了光绪十三年(1887)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将一倍多,为8578多万两白银,到了宣统元年(1909)财政收入暴涨至2.63亿两!
那么,清末,清政府为什么这么有钱?它的钱又是从哪来的?我们不妨看看宣统元年(1909)的收入最大的几个税种:
田赋——48101306两盐课——46312355两厘金(商业税)——43187097两关税——4313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农业经济国家,经济基本就是农业,而农业经济就是靠的人口和耕地,而国家土地面积是有限的,所以人口和耕地的增长也是有限的,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没有发展
首先清末的清政府并不有钱,恰恰相反,非常非常缺钱,这个分水岭大体上是甲午战争。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大体上每年财政略有盈余,但甲午战争之后沉重的赔款负担是清政府年年亏空。
如果题主把题目改为晚清政府为什么有钱,可能还有一半是对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确实还是比较有钱的。也正是这段时间之内,清政府的财政得以支撑消灭农民起义,平定内乱,收复新疆,打中法战争,甚至很有钱去建造、购买军舰组建
谢谢邀请!
晚清末年,中央财政的收入确实呈现出很奇特的景象,即不断地大幅增长,给人以国库收入越来越多的“回光返照”印象。
有学者曾统计,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王朝每年的国库收入约为4000万两银上下,而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后,国库收入已增长至每年6000万两银上下,到了1890年代则升至7000万两左右。进入20世纪,庚子事变后,清王朝在1903年的财政收入是1亿余两,到了王朝末年的宣统年间
清末作为一个没落的王朝,从甲午战争的赔偿2亿两到八国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按理来说,清政府应该是没有钱了。 然后事实是,从庚子年的8000万两白银飙升到辛亥年的3亿两。短短十年,清政府财政翻了四倍不止。
一,看到这里就奇怪了,本来该下降的财政收入,现在却不断上升,这是为何?
在清政府前期,当时税收施行的是“摊丁入亩”,也就是根据田亩的多少来纳税。据记载。康熙年间,依据摊丁入亩政策,全国一年的财政收
划重点,清朝财政在清末的时候,财政收入较康雍乾盛世的确有了很大增长,从1885年的7700多万两一路增至1909年的2.63亿两,到了清朝灭亡的19911
一
在皇权专制时代,政府有钱并不稀奇,政府没钱,那才叫天下奇闻。既然都成天下奇闻了,那这个国家也就距离灭亡不久了。
清政府就是爱新觉罗家的政府,国家就是爱新觉罗家的私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就是说,当时的天下都是皇帝一个人的。
在清帝国土地上的所有人和财物都是属于皇帝的私产,只要是皇帝感兴趣的人和财物,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纳到自己名下。
想当初,商鞅变法时曾经说过:老百姓天生就活该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清政府在晚期的财政收入猛增,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主要来自3方面:
第一,关税。
在清代之前,虽然有宋代这种非常重视海外贸易的朝代,但时代毕竟不同,贸易是无法和清末相比的。
满清被洋人轰开大门后,贸易猛增。
而无论进口还是出口,满清政府都是要收税的,财政自然也是猛增。
在乾隆时代,清朝税源:田赋每年3000万两;盐税每年约500万两;关税每年约500万两。
然而清末1911年,关税已经已经
copyright 2019-2020 聚答 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16363号 大地主首页